作者/黄申老牌配资平台论坛
孝庄太后死后37年未下葬,主要是因为她的临终遗言和康熙皇帝的为难。孝庄希望能葬在清东陵附近,靠近儿孙,但又不愿与皇太极合葬,以免打扰先帝。康熙皇帝为遵循祖制,同时满足孝庄的意愿,选择在清东陵外建造暂安奉殿,将孝庄的棺椁暂时安放。这一安排持续了37年,直到雍正皇帝时期才得以解决。
咱们今天来聊聊孝庄太后的不平凡的一生!
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,自清太宗皇太极时期起,历经顺治一朝,直至康熙朝前期,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变幻里,孝庄太后无疑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德高望重、极具影响力的关键人物。她,博尔济吉特·布木布泰(亦作本布泰,蒙语“bumbutai”意为“瓶子”),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(今内蒙古通辽市),乃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·布和之女。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嫔,孝端文皇后的侄女,敏惠恭和元妃的妹妹,后世尊称为孝庄文皇后。
1625 年,后金天命十年,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嫁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。1636 年,清崇德元年,她被册封为庄妃,在此期间诞育了三个女儿。1638 年,崇德三年,她生下皇九子福临。1643 年,崇德八年,皇太极骤然驾崩,布木布泰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果敢,通过与摄政王多尔衮等人的巧妙斡旋,成功促成儿子福临即位,即顺治帝,她也由此被尊为“圣母皇太后”,开始涉足政治舞台。1661 年,顺治十八年,顺治帝驾崩,康熙即位,尊她为太皇太后,并定下徽号为“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”。她一生积极参政,助力顺治登上皇位,维系了清皇室的团结稳定;又辅佐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等,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殚精竭虑,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,堪称一位杰出的女性。
然而,时光的车轮缓缓驶向 1687 年的寒冬,紫禁城被一层凝重的肃穆所笼罩。七十五岁的孝庄太后,这位传奇女性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。康熙帝悲痛万分地跪在祖母榻前,平日里帝王的威严此刻荡然无存,他哭得撕心裂肺,像个无助的孩子般捶胸顿足,涕泪纵横,侍从们见状也不禁纷纷落泪。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当康熙带着满脸未干的泪水走出祖母寝宫后,便神色冷峻地下达了两道震惊众人的命令:即刻拆毁孝庄生前最为钟爱的五间寝殿,并将祖母的灵柩停放于暂安奉殿,暂不下葬。
这一停放,便是整整三十七年之久。
孝庄太后留下的遗言看似平实简单,实则暗藏深意。她表示不愿惊动早已安奉的太宗皇太极陵寝,同时不忍心劳民伤财另建新陵,只希望能在儿子顺治的孝陵附近寻得一处安息之地。这些话语,在康熙听来,每一个字都仿佛有着千钧之重。他深知祖母的深远用意:这位历经三朝的卓越政治家,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清朝的未来谋篇布局。拒绝与皇太极合葬,意在彻底切断与关外的旧有联系;而选择靠近顺治陵,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们这一脉的皇统地位。
但难题在于,大清祖制明确规定:皇后必须与皇帝合葬。康熙站在乾清宫的台阶之上,凝视着漫天纷飞的白雪,生平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身为帝王的无奈与无力。若选择成全孝道,祖制根基便会动摇;若坚守礼法,又难免会背负不孝的千古骂名。更为棘手的是,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后殿,这里承载了太多至关重要的政治记忆——擒鳌拜的机密谋划、平三藩的重大决策,皆是在这雕梁画栋之间酝酿而生。如今祖母离世,这些象征着太后干政的场所,必须从紫禁城的版图上彻底消除。
于是,在孝庄太后去世的第七天,一队侍卫手持利斧,开始动手拆除那五间美轮美奂的宫殿。伴随着木料倒塌的阵阵轰鸣声,康熙静静地站在远处,脸上的表情晦涩难明。有细心的老太监留意到,皇上转身之时,袖口分明已被泪水浸湿。
此后的三十七个春秋里,每逢祭日,康熙都会亲自前往暂安奉殿虔诚祭拜。史官们发现,皇上每次都会在殿外久久驻足,仿佛在与祖母进行一场无声而又深情的对话。直至康熙驾崩,这个难题依旧悬而未决。直到雍正三年,终于出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:宣称停放灵柩的地方历经岁月沉淀,已然成为风水宝地,在此修建陵寝既成全了孝道,又不违背祖制。就这样,昭西陵拔地而起,孝庄太后终于得以入土为安。
这段横跨两代帝王的历史往事,无情地揭开了一个残酷的事实: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,即便再深厚的亲情也不得不做出让步。孝庄太后的灵柩在时光中默默等待的这三十七年,恰似权力与情感激烈拉锯的三十七年。当雍正最终妥善解决这个难题时,他或许会忆起小时候,曾目睹皇阿玛站在暂安奉殿前那孤独落寞的背影。生在帝王之家,有些抉择,从来都身不由己;有些心酸,只能默默藏于心底。
作者简介:黄申,微信公众号:磬乡文学苑,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,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,擅长于散文、随笔、小小说系列。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